脑卒中急性期持续时间一般为2~4周,待病情稳定后康复治疗即可与临床诊治同时进行。
急性期康复目标:预防压疮、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关节挛缩和变形等并发症;尽快地从床上的被动活动过渡到主动活动;为主动活动训练创造条件,尽早开始床上的生活自理;为恢复期功能训练做准备。
1.运动疗法
(1)床上正确体位的摆放:脑卒中急性期的大部分患者肢体呈弛缓状态,此阶段不仅不能运动,还会导致关节半脱位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甚至由于长时间异常体位造成肢体的痉挛模式。正确体位的摆放能预防和减轻肌肉弛缓或痉挛带来的特异性病理模式,防止因卧床引起的继发性功能障碍。
1)健侧卧位:是患者最舒服的体位。患肩前伸,肘、腕、指各关节伸展,放在胸前的垫枕上,上肢向头顶方上举约100°。患腿屈曲向前放在身体前面的另一垫枕上,既不外旋,也不内旋,避免足内翻。
2)患侧卧位:患肩前伸,将患肩拉出,避免受压和后缩,肘、腕、指各关节伸展,前臂旋后。患侧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微屈,健腿屈曲向前放在身体前面的垫枕上。患侧卧位时,康复人员应注意患肩、患髋不能压在身体下面。
3)仰卧位:仰卧位不是最佳的体位,因为仰卧位可以加重病人的痉挛模式,如患侧肩胛骨后缩及内收,上肢屈曲、内旋(常常放在胸前),髋关节轻度屈曲及下肢外旋(可引起外踝压疮),足下垂及内翻。为预防这些异常,患肩应放在体旁的垫枕上,肩关节前伸,保持伸肘,腕背伸,手指伸展。患侧臀部和大腿下放置垫枕,使骨盆前伸,防止患腿外旋,膝下可置一小枕,使膝关节微屈,足底避免接触任何支撑物,以免足底感受器受刺激,通过阳性支持反射加重足下垂。另外,偏瘫患者应避免半卧位,因该体位的躯干屈曲及下肢伸展姿势直接强化了痉挛模式。
(2)床上体位变换:任何一种体位若持续时间过长,都可能引起继发性损伤,如关节挛缩、压疮等。因此,为了防止关节的挛缩或维持某一种体位时间过长而导致的压疮,要适时变换体位。
1)被动向健侧翻身:先旋转上半部躯干,再旋转下半部躯干。治疗者一手放在颈部下方,另一手放在患侧肩胛骨周围,将患者头部及上半部躯干转呈侧卧位;然后,一手放在患侧骨盆将其转向侧方,另一手放在患侧膝关节后方,将患侧下肢旋转并摆放于自然半屈位。
2)被动向患侧翻身:治疗者先将患侧上肢放置于外展90°的位置,再让患者自行将身体转向患侧,若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或体力较差时,则可采用向健侧翻身的方法帮助患者翻身。
体位变换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每隔2小时变换一次体位。在特殊情况下亦不应超过3h,否则,褥疮开始形成;②变换体位时不要在肢体远端牵拉,必须对肢体远端及近端均进行支撑并缓慢进行活动;③出现下列症状时,应暂时停止体位变化:血压明显下降,收缩压在13.33kPa以下;头部轻度前屈时出现瞳孔散大;患侧瞳孔散大和对光反射消失;呼吸不规则;呕吐频繁;双侧弛缓性麻痹;频发性全身痉挛;去大脑强直状态。
(3)被动活动关节:对昏迷或不能做主动运动的患者,应做患肢关节的被动活动。通过被动活动关节,既可以防治关节挛缩和变形,又能早期体验正确的运动感觉,保持大脑皮质对运动的“记忆”。
肢体的被动活动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被动运动要在关节正常活动范围内进行,若患者出现疼痛,不可勉强;②要充分固定活动关节的近端关节,以防止替代运动;③动作要缓慢、柔和、有节律性,避免因粗暴动作而造成的软组织损伤;④对容易引起变形或已有变形的关节要重点运动;⑤活动顺序应从近端关节至远端关节,各关节要进行各方向的运动,每个动作各做3~5次,每天2次;⑥两侧均要进行,先做健侧,后做患侧。
(4)床上活动:当肢体肌力部分恢复时,可进行早期的助力运动;待肌力恢复至3~4级时,可让患者进行主动活动。急性期的主动训练主要是在床上进行的,目的是使患者独立完成各种床上的早期训练后达到独立完成从卧位到床边坐位的转移。
1)双手交叉上举训练:患者仰卧,双手手指交叉,患手拇指置于健手拇指之上(Bobath握手)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在胸前伸肘上举,然后屈肘,双手返回置于胸前,如此反复进行。上举过程中,要保证肩胛骨前伸,肘关节伸直,患者可将其上肢上举过头。